18歲以下乾眼症患者,出現角膜損傷風險,較老年患者增加6.66倍。(圖片來源:pixabay)
記者畢翠絲/報導
一名20出頭的妙齡女因為眼睛太乾影響視力,只好移植角膜才救回眼睛!眼科醫師曾收治一名24歲、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子,因輕忽乾眼症狀,直到雙眼幾乎看不見才就醫。檢查發現,眼睛因極度乾燥導致角膜破損,須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;所幸視力後已恢復至0.6,才漸漸重拾日常生活。
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表示,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,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.85%,約180萬患者,且年紀愈大,乾眼症比例愈高。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,加上防疫生活型態改變,使得乾眼症年齡層下修,成為M型化跨齡的常見疾病。
這個大型研究也發現,18歲以下乾眼症患者,出現角膜損傷風險,較老年患者增加6.66倍;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,較一般民眾提高2.7倍,若不及早確診治療,可能致角膜穿孔、發炎潰瘍等併發症,恐有失明風險。
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指出,乾眼症不只是症狀,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,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、甚至視力受損。乾眼症成因複雜,年齡、環境、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,可分4大高風險族群:
1.3C產品重度使用者:使用3C產品時,眨眼頻率會降低。
2.65歲以上長者:淚液分泌功能會因年齡增長而退化。
3.停經後女性:因卵巢失去功能、無法分泌女性荷爾蒙,間接讓淚液減少。
4自體免疫疾病患者:例如紅斑性狼瘡、風濕性關節炎、乾燥症等,因體內會出現自體抗體,攻擊自己的眼睛淚腺。
鄭惠川指出,防疫生活模式下,一線醫護、記者、服務業等必須長時間佩戴口罩與用眼者,如無正確戴口罩或眼睛適度休息,都可能直接或間接提高國人乾眼症風險。
孫啟欽提醒,護眼行動應從日常做起,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,平日也應遵守「適當使用人工淚液、用眼過程適度休息、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、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」四大日常照護準則,以改善乾眼不適、促進眼睛健康。
閱讀更多幸福好文,請至FB追蹤我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