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/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文/宋子芸
「愛」是為人最可貴的價值,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學會如何去愛與被愛,然而對於看起來不太一樣的人,我們是否因為不了解他們,互動上反而變成「礙」?童書是孩子認識環境、學習與人相處的重要媒介,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在今年兒童節前夕,推出《公雞不見了》繪本以及《無障礙城市大探索遊戲書》,讓孩子從故事與遊戲中,學習支持與接納每個人。
一個國家至少15%到四分之一的人口,有各種不同的障礙,八成左右都是後天因為意外或疾病導致,尤其是越高齡的社會,比例越高。障礙的樣貌非常多元,有人是肢體障礙、有人是視覺障礙、有人是聽覺障礙,甚至有些人從外表看不出障礙,但是人際互動或說話反應可能不同於其他人,由於對於障礙的不認識、不理解,以及刻板印象的累積,往往導致身心障礙者深受偏見與歧視。
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致力推動共融遊戲場,理事長周淑菁表示,「共融」很重要的概念,就是讓障礙兒童能進得去且一起玩,不只是在旁邊觀賞,所以遊具設施的尺寸要顧及不同障礙的兒童,甚至周邊的環境也要考慮到無障礙,比如:設置無障礙的廁所、不同高度的洗手台;沙坑區要設立讓輪椅者也可靠近的沙桌、沖洗區採用撥桿式的水龍頭,讓孩童開關時不費力。
周淑菁認為,從遊戲場營造無障礙、平等使用的空間,是友善城市的起點,因為遊戲比較沒有負擔,孩童與家人在遊玩的互動中自然產生互助;同樣由玩的角度出發,讓孩童從繪本或遊戲書自然認識多元的障礙者與環境,協助建立同理心。
孩子互動不帶價值評斷 教導「接納不一樣」
育有兩子的歐巴桑聯盟成員高芸婷,7歲的小兒子因免疫性血小板低下併顱內出血,出生42天時成為腦性麻痺患者,左腦損傷導致身體右邊偏癱,且口語表達能力較弱,多以表情顯示他的喜怒,「共學團的小孩一開始常常會問他怎麼了?在生氣嗎?這些詢問純粹好奇,沒有價值評斷,我扮演翻譯的角色,告訴其他孩子他表達什麼,漸漸就不會覺得他很奇怪。」
其實就連他的大兒子,一開始也不理解弟弟,只覺得怎麼老是講不聽。她覺得過去孩子接觸的書籍或玩具,確實缺乏障礙者這樣的元素,隨著去年開始有輪椅款的樂高玩具,若能再透過童書成為孩子認識障礙者的介面,自然知道社會上有不同的人、不同的需求。
由於幼年時就積極復健,小兒子現在能自己行走、甚至玩滑板車,高芸婷回憶小兒子第一次接觸滑板車,如同拉行李箱般拉著走3個月,漸漸嘗試站上去由她拉著走,某次在休息站的緩坡道成功嘗試自己滑動後,甚至還可以追求速度感,「現在出門就不需要帶推車,而是用滑板車做為代步工具,這件事讓他充滿自信。」但她強調唯有道路等基礎設施能做好無障礙,障礙者才可能自行進出,而不會永遠需要靠別人幫忙。
透過童書與孩子寓教於樂 讓愛成為進行式
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滕西華表示,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》提倡尊重差異、支持與接納、平等參與社會,不刻意標籤化障礙者的「異樣」,就沒有人會被排擠、被討厭,這樣的生活環境是幸福的;當周遭環境的設計更加友善,當馬路騎樓更平整,斜坡、電梯、低地板公車、無障礙廁所等無障礙設施能普遍廣設,不僅幫助障礙者正常參與社會活動,也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安全宜居。
《公雞不見了》繪本以及《無障礙城市大探索遊戲書》,是市面上少見把障礙者角色與需求融入其中的童書,身心障礙聯盟鼓勵家長和孩子一同閱讀,就像有家長回饋讀小學的孩子,在捷運站看到「視障優先椅」的標誌,就會興奮指著圖說:「我認得這個圖,裡面有白手杖,是提供給視障者坐的。」認識他們,就是踏出友善的第一步,讓「愛」成為進行式。
閱讀更多優質好文,請至FB追蹤我們!